略论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
  张大为(北京茶叶学会)一、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发现和利 用茶叶最早的国家,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。史书记载:茶“发乎神 农氏,闻于鲁周公”《庄子·盗跖篇》说:神农之世只知其母,不知 其父。”也就是说,在几千年前,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社会,由狩 猎逐渐进化到畜牧和初级农业的时代就开始发现和利用茶叶了。至公 元前1100年,茶在神州大地已广为人知。公元前59年已有茶叶买卖的 文字记载。唐代已是“比屋皆饮”家家饮茶了。当前,茶已经成为世 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饮料。有50多个国家生 产茶叶,115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,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有饮茶 习惯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,1989年27个主要产茶国生产茶叶245万 吨。溯本求源,各国的茶树种子、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,均直接 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。至于英语称茶为Tea,是由于中国茶叶从海上 输出欧洲是从厦门开始的。厦门方言茶字发音为Te,辗转翻译的原故 。茶含有11大类350多种化学成分,既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,又丰富 了人类的精神生活。茶同陶瓷和丝绸一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 越贡献。二、诗歌与中国茶道的思想文化背景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 要地位。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,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,饮茶使人心旷 神怡,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,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。   《诗经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,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 诗句。如:“采茶新樗,食我农夫”《樗音出,椿叶)“谁谓茶苦,其 甘如荠。”晋代诗人张孟阳《登成都楼》诗中赞茶为“芳茶冠六情, 溢味播九区”。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,流传至今。  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世,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,饮茶 成为一种高雅的风尚,也成为陶冶情操和友谊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。 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刘禹锡和卢仝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富有哲理的 茶诗。   李白听说荆州玉泉真公,因常饮一种名叫《仙人掌》的茶,虽已 年过八旬,仍面如桃花。他在得到玉泉寺为僧的侄儿赠送的《仙人掌 》茶后写道:“常闻玉泉山,山洞多乳窟,仙鼠(白色的蝙蝠)白如鸦 ,倒悬深溪月,茗生此石中,玉泉流不歇,根柯洒芳津,采服润肌骨 ……”。这首诗把茶的保健作用描写成一个神话。   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:“落日平台上,春风啜茗时,石栏斜点笔 ,桐叶坐题诗……”。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心情之愉悦,环境之幽美 ,写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《品茗图》。   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茶诗有50多首。他曾在庐山结草堂而居,过着 “架岩结茅屋,断壑开茶园”的隐居生活,使他成为对茶叶生产、采 制、煎煮与鉴别样样精通的行家,并以此自豪。他在《谢李六郎中寄 新蜀茶》诗中说:“不寄他人先寄我,应缘我是别茶人”。诗人自称 是鉴别茶叶的行家是当之无愧的;诗人还在另一首诗中“无由持一盏 ,寄与爱茶人”创造了一个“爱茶人”的名词。   唐人元稹写的一首茶诗: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僧家碾雕白玉 罗织 红纱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 倦至醉后岂堪夸短短的55个字从茶的自然性状,茶碾茶罗、煎煮过程 、饮茶情趣直至茶功全面作了咏唱。尤其是“慕诗客,爱僧家”更是 将茶拟人化了。“爱僧家”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渊源。僧人以茶敬 施主,以茶供佛,以茶助禅功,正如刘禹锡《西山兰若试茶歌》中所 写的“僧言灵味宜幽寂”那样,僧人坐禅以茶驱睡意,有助于提高禅 功,达到进入幽寂的境界。随着茶文化的对外传播,“寂”字已被一 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引为日本茶道精神之一。   唐诗人韦应物认为茶是高雅圣洁的仙草。他在《喜园中茶生》诗 中写道:“洁性不可污,为饮涤烦尘,此物信灵味,本自出山原…… 喜随众草长,得与幽人言”。   借茶抒怀把饮茶升华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,是唐人卢仝的《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,即后人称的《七碗茶歌》。诗人在抒发了品 尝到友人赠送的“天子未饮阳羡茶,百草不敢先开花”的《阳羡茶》 喜悦心情之后,咏唱道:“……一碗喉吻润;二碗破孤闷;三碗搜枯 肠,唯有文字五千卷;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;五碗肌 骨清;六碗通仙灵;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蓬莱山, 在何处?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……”。   卢仝诗作不多,在唐代名声不大,但他的这首《七碗茶歌》却以 其富有哲理性,为历代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,如:“莫夸李白仙人掌 ,且作卢仝走笔章”(宋·梅尧臣);“何须魏帝一丸药,且尽卢仝七 碗茶”(苏轼,魏帝指魏文帝曹丕);“卢仝七碗诗难得,念老三瓯梦 亦赊”(元代大臣耶律楚材,“念老”指唐代赵州高僧从念禅师,以“ 吃茶去”作为机锋语);“山中日日试新泉,君合前身老玉川”(明陈 继儒)。现代文人、佛学家、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也有诗曰: 七碗受至味,一壶得真趣,空持百千偈,不如吃茶去”(偈ji佛经中的 唱词,梵语Gatha)。   诗言志,这些茶诗,实际上是中国茶道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。   三、《茶经》,中国茶道的经典著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 ,茶道是核心。茶道包括两个内容:一是备茶品饮之道,即备茶的技 艺、规范和品饮方法;二是思想内涵。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、修身养 性,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。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 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。这两个基本点, 在唐人陆羽《茶经》中都明显得到体现。   《茶经》共十章。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,制茶工具,造茶方 法和产区分布外,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、要领与规范的 。“四之器”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,包括规格、质地、结 构、造型、纹饰、用途和使用方法;“五之煮”讲烤茶要领,选用燃 料,鉴别水质,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;“六之饮”详细 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,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 以及三人饮茶、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;“七之事”例举 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;“九之略”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、清泉 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;“ 十之图”要求把《茶经》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,挂在茶席一角,使 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。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,《茶经》写道:“茶之 为用,味至寒,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”作者这里提出了“精行 俭德”作为茶道思想内涵。也就是说,通过饮茶活动,陶冶情操,使 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〖和俭朴、高尚道德的人。  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写到:“一 饮涤昏寐,情思爽朗满天地。再饮清我神,忽如飞雨洒轻尘。三饮便 得道,何须苦心破烦恼……孰知茶道全尔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。”在 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。   此后,唐御史中丞封演在《封氏闻见记》“饮茶”一章又写道: “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,广润色之,于是茶道大行”。从上述文献 可知:是《茶经》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;而 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“茶道”名称。   《茶经》问世之后,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,形成流派纷呈 、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。其中影响较大的有:唐代苏?0的 《十六汤品》专门评论茶汤优劣;唐代张又新的《煎茶水记》和宋代 文学家欧阳修的《大明水记》《浮槎山水记》(槎音茶)则是评论煎茶 用水优劣的专著;宋·蔡襄的《茶录》和宋徽宗赵佶的《大观茶论》 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。从《大观茶论》中可以看出,宋 代不再用釜煎茶,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,把煮沸适 度的水先灌进汤瓶,然后冲入茶碗,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“茶 筅”搅拌均匀,称为“点茶”。《大观茶论》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 详尽的描述。值得一提的是: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“祛襟、涤滞 、致清、导和”八个字。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 茶文献一起,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。  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,尽管年代不同,流派不同,在泡饮技艺上 却有一个共同点,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,反 映茶的“鲜香甘醇”,绝非为表演而表演。因此中国茶道要求:(一) 茶具必须清洗洁净;(二)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,有条件时用泉水、江 水,甚至用松上雪,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;(三)讲求水沸适度。刘禹 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:“骤雨松风入鼎来,白云满盏花徘徊”。茶便 煎好了。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:“蟹眼已过鱼眼生,嗖嗖欲作松 风鸣”(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,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); (四)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,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,以便 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。  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,北京茶叶学会和北京茶 叶总公司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,结合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。组建了供内部进行茶文化交流的《北京茶道馆》,以“俭、和、敬 、美”为本馆精神。“俭”俭朴,返朴归真,提倡清茶一杯;“和” 和平,祥和安定,和睦相处;“敬”尊敬,互敬互爱;“美”美好, 提倡真善美。使修身养性,陶冶情操寓于茶道活动之中。
返回   


鲁之虺扫描,黄冠富校对